• 分享至:

「澳門教師國情教育系列專題講座」圓滿舉行


Lecture Series on Nation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Macao Concludes Successfully


短片由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拍攝及製作。

Video filmed and produced by the Centro Diocesano dos Meios de Comunicação Social.





澳門教師國情教育系列專題講座 (天主教週報「號角報」 2024年11月15日報導) - 下載PDF版本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及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教區天主教教育委員會與聖若瑟大學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八日及九日聯合主辦「澳門教師國情教育系列專題講座」。活動旨在通過專家講解,增強澳門天主教學校教師對國情的理解,提升愛國意識與責任感。是次講座由曾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的韓冬雪教授主講,吸引了眾多本澳教師出席,並圍繞國家安全及國家象徵的歷史與意義進行深入探討。


To celebrate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Macao's handover, the Diocesan Catholic Education Committee and the 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jointly organised the "Lecture Series on Nation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Macao" on 8 and 9 November 2024. The event aimed to enhance Catholic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affairs, strengthening patriotism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 lectures, delivered by Professor Han Dongxue, former Vice Dean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ttracted a large turnout of local teachers and focused on the theme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symbols.




在首場以「國家安全」為主題的講座開始前,主辦機構舉行了剪綵儀式。嘉賓包括教區天主教教育委員會主任陳庭鋒博士、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高校處處長岑嘉儀女士、以及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學生廳廳長陳旭偉先生。


Before the first lecture on "National Security, a ribbon-cutting ceremony was held by distinguished guests: Dr. Stephen Chan Teng Fong, Direct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iocesan Catholic Education Committee; Professor Stephen Morgan, 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Ms. Cen Jiayi, Director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ivis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Youth Work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Liaison Office; and Mr. Chan Iok Wai,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Students of the Educ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Bureau.




「國家安全」專題講座中,韓冬雪教授首先界定了國家安全的定義,指出其不僅涉及傳統的政治安全與國防安全,也包括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和生態安全。韓教授追溯了國家安全概念的起源,從一九四三年沃爾特·李普曼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論述到一九四七年美國《國家安全法》的立法進程,全面解釋了國家安全概念的演變過程。講座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古代對國家安全的傳統思想,如「國泰民安」、「安邦定國」及「居安思危」,強調了內部穩定和外部威脅的聯繫。韓教授詳細說明了中國當前的新國家安全觀,強調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是維護整體國家安全的支柱。此外,他提到,我國國家安全的基本立場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政治制度、促進民族團結,以及防範恐怖主義與外部滲透等挑戰。在後半部分,韓教授詳述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框架和具體措施,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的七項義務,涵蓋教育、防範、報告和保密等,強調公民在國家安全中的角色。此外,他強調了保障體系中硬件(如軍隊、警察、外交機構)與軟件(如法律、政策、戰略)的協調作用。韓教授亦分析了自然災害、政治顛覆和文化滲透等內外部挑戰。最後,教授總結國家安全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個人、社會到國家層面共同努力,並確保政治和國防安全作為基礎,以應對當前日益複雜的全球威脅。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lecture, Professor Han firstdefine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stating that it encompasses not only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defence security but also economic, technolog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s. He trace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from Walter Lippmann's discussion in U.S. Foreign Policy in 1943 to its legal establishment in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 Professor Han also explored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s on national security, such as "peace and prosperity," "stability of the nation," and "preparedness in peace times," emphasis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nal stability and external threats. He highlighted China'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national security, where political and defence security form the foundation. He further elaborated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maintaining political order, promoting ethnic unity, and countering terrorism and foreign interference as essential component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talk, Professor Han detailed the legal framework and measures for national security,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outlines seven key obligations, including education, prevention, reporting, and confidentiality, emphasizing citizens' roles in national security. He also discusse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hardware (e.g., military, police, diplomatic institutions) and software (e.g., laws, policies, strategies) in the security system. He analysed both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challenges, including political subversion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 conclusion, he summarised that national security is a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system requiring joint efforts from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state, with political and defence security as the foundation to address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global threats.




第二場以「國歌、國徽與國旗的意義與歷史」為題的講座中,韓教授從歷史角度詳細回顧了中國國家象徵的發展。他首先介紹了西方以象徵圖案代表國家的起源,包括歐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及其後的現代國家概念。他指出,隨著中國在晚清時期逐步接受現代國家象徵的概念,國歌、國徽與國旗逐漸成型。韓教授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古代象徵物「雅樂」的文化意涵,以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強調了現代國家象徵在外交和內政中的重要作用。韓教授接著詳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國旗、國徽和國歌的選定過程。五星紅旗被選為國旗,象徵著工農聯盟的革命精神,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國徽的設計則融入了國旗、齒輪和麥稻穗等元素,象徵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韓教授還討論了其他國家國家象徵的歷史,如最早的荷蘭國歌《威廉頌》及英國國徽的變遷。在分析國歌、國徽和國旗的歷史意義時,韓教授強調,這些國家象徵不僅承載著國家主權與獨立的象徵,更是促進民族團結和激發愛國情感的核心工具。他指出,國家象徵的使用規範和教育在鞏固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方面至關重要,並總結道:國家象徵是促進國家安全、民族認同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必須在教育中持續傳播。


In the second lecture on "The Meaning and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Anthem, Emblem, and Flag," Professor Han provided an in-depth historical review of China’s national symbols. He traced the origins of modern national symbols back to the Treaty of Westphalia and China’s gradual adoption of these symbols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Professor Han discussed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elegant music" and its role in Confucian culture, highlighting how modern symbols are crucial in diplomacy and governance. He described the selection processes for the national flag, emblem, and anthem during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d flag symbolises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national anthem reflects patriotic sentiment fro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national emblem in-corporates the flag, gear, and wheat/rice ears, represent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rofessor Han also explored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symbols in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the Dutch anthem Wilhelmus and changes to the British emblem. Analysing the broade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symbols, Professor Han emphasised that they not only represent 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but also foster unity and patriotism. H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ory use and educational efforts in solidify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ncluded that national symbols are crucial for enhancing national security, ident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which must be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rough education.




兩場講座內容豐富,啟發了澳門教師對中國國情的深刻理解,並強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主辦機構希望透過舉辦更多與國情相關的專題講座,為澳門的教育發展與愛國教育貢獻力量。


The content of both sessions was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ed Macao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hile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of patriotic education. The organisers expressed their hope to continue hosting similar events to further contribute to Macao'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atriotic education.




【國家安全專題】





【國歌、國徽與國旗的意義與歷史】





講者介紹


2023_The-Belt-and-Road_A3_updated-1127_CH-scaled.jpg


韓冬雪教授

曾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會監事長等職務。他專精於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及國際關係等領域,學術成果豐碩,曾在多個核心刊物發表70餘篇學術論文。韓教授在國內外享有崇高學術地位,曾多次赴日本及國際知名學府講學,並擔任聖若瑟大學及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他的研究與教學深具影響力,致力於推動國家治理和政治理論的發展。


研究領域

政治學理論、社會發展、中國政治發展理論與實踐、國際關係等


學習經歷與工作簡歷

• 1980 年 3 月畢業于吉林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日語專業。

• 1986 年 6月在吉林大學政治學系獲得法學碩士學位。

• 1994 年 9月在吉林大學政治學系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

• 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 在國務院外事機關任研究助理。

• 1982年6月至1983年9月 在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 1986 年 6月至2000年1月 在吉林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政治學系主任、行政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 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 歷任吉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常務副院長兼吉林大學政治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 2004 年6月 調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擔任學科負責人。

• 2008 年至2017 年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2017 年至今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海外研究和教學經歷

• 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員。

• 1994年3月至1995年5月 日本西南學院大學法學部客座教授 講授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課程)。

• 2002年9月至2003年 5 月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法學部特聘教授(講授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課程)。

• 2008年6月至2008年9月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客座教授 (講授政治學與東亞政治課程)。

• 2009年至2018年 日本東北大學法學部客座教授 (講授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課程,每年一個月集中授課)。

• 2010年至2015年 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部客座教授 (城市治理合作研究,每年一個月)。

• 2021年至今  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講授政治學和國際關係課程)


學術兼職

•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

• 教育部政治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會監事長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政治學科評審組成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執行編委

• 國際行政科學學會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

•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 廣東省社會治理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 珠海市社會創新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


主要學術成果

• 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 7 項

• 出版學術專著 4 部、教材 3 部、發表學術論文 70 餘篇

• 曾獲省部級一、二等獎和中國圖書獎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西方政治權利觀念的文化背景研究》,項目編號:92CZZ00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政治哲學研究》,項目編號:99BZZ00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政治發展的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8BZZ00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當代青年思想狀況調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項目編號:15JJD880011

***

《政治學原理》國家統編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曾獲國家級一等獎

《政治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初探》, 吉林出版集團,2007年12月

《行為主義政治學方法論評析》,《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1期

《關於中國政治的現代化問題》,《法與政治》(日本),1988年第5期

《論中國人的日本觀》,《亞洲時報》(日本),1990年第6期

《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的現代化課題》,《法學論叢》(日本),1994年第27卷第一號

《政治哲學論綱》,《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4期

《論馬克思主義的權利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期

《中國公共政策決策過程分析》,《公共政策學》 2003年3月日本MINERUA出版社

《現代日本社會結構的階級分析》,《政治學研究》,2008年第1期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政治改革》,《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

《拓寬公民政治參與管道》,《人民論壇》,2010年第27期

《西方國家社會建設與管理的若干經驗和教訓》,《閱江學刊》2011年第4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政治觀革新:理論解構與自主建構》,《人民論壇》2012年第31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國家論”的崛起:國家能力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研究框架》,《思想戰線》2012年第5期

《政治合法性視域下的中國社會管理內涵探究》,《理論探討》2013年第4期

《論安倍政權的歷史觀與修憲》,《日本科學者》(日本),2013年第11期

《我國社會管理的模式與路徑選擇》,《閱江學刊》2013年第1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論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山東大學社科學報》2013年第2期

《關於我國城市治理變革理念與實踐的幾個問題》,《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劇變中的斷裂與傳承——透視<舊制度與大革命>視野中的自治變遷》,《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4年第9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衡量國家治理績效的根本標準》,《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理解現代治理體系中的國家職能》,《國家治理週刊》2014年第10期

《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制度安全問題》,《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9期

《複合制結構:“聯合黨建”與“三社聯動”科學對接》,《理論探索》,2017年第5期




回最頂